专题信息-凯发官网首页







  2024/6/20 8:56:11
 
english          | 凯发官网首页-凯发k8官方旗舰厅 | |    
 

做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来源:旱作所党总支书记、所长 鲁关立】  【作者:】  【时间:2022/12/15 14:41:02

党的二十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新时代科技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农业科研院所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自身发展指明了新路径。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旱作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肩负服务“三农”、助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职责。作为农业科研院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一、进一步找准科研定位,明确科研发展方向
      进入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农业科技正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旱作所勇做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排头兵,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问题,突出抗旱节水和绿色防控两大主攻方向,聚焦抗旱节水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节水技术和抗旱鉴定、授粉和天敌昆虫繁育三大科研定位,坚定不移加快推动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之笔书写科技强农、科技兴农、科技惠农华章。
      二、坚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旱作所持之以恒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供给质量,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十三五”以来,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20多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授权发明专利53项、新品种保护权32项,制定标准29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
      聚焦打赢种业翻身仗,旱作所持续加强农作物育种研究,培育了一大批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衡麦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亿多亩,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节水60亿方以上。衡4399成为河北省区试对照品种、多年入选河北省小麦节水补贴品种,衡观35入选国家节水品种和农业农村部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衡9玉米新品种填补了黄淮海北部夏播玉米区机收籽粒品种的空白,衡谷系列谷子品种对地下水压采区节水、保粮、增收意义重大,实现了谷子雨养亩产350kg以上及全程机械化种植。衡油6号、衡油8号成为河北省首批登记的冬油菜品种,低木质素高丹草杂交种“三系”选育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冀饲3号小黑麦新品种连续三年被列为河北省农业主导品种。衡棉hd008、衡棉1670等抗旱耐盐、丰产优质、适机采棉花新品种被河北省农业厅连续推荐为棉花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
      聚焦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旱作所在节水技术、抗旱鉴定、绿色防控等领域,破解了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在40多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掌握了小麦、玉米等作物水肥需求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针对抗旱节水品种研发配套节水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根据不同生产区域麦田土壤蓄水和小麦需水特点,建立起小麦土壤墒情和苗情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反馈服务体系,使冬小麦平均亩增产30-40公斤,亩节水30-40立方米,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以上。小麦玉米微喷带水肥一体化节水高产技术,比传统灌溉方式可节水60-80方/亩,提高肥料利用率15%,节约灌溉用工成本30%。创立的抗旱节水核心鉴定指标分别形成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纳入绿色节水小麦审定程序,筛选出的30个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列入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目录。天敌昆虫和授粉熊蜂工厂化繁育技术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2021年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重大引领性技术....
      聚焦科研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创新基石,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36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之一,依托该试验站先后建成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20余个,承担国家产业技术体系1岗5站、省体系2岗5站。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同期声:“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内容非常丰富,试验布置科学合理,研究内容深入系统。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地下水压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都有重要意义,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科技服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旱作所把科研与示范、培训、推广融为一体,将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在田间地头,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十三五”以来,签订成果转让协议52份,转让品种38个,年转让额200万元以上。省级以上宣传报道科技服务成效60余次,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农广天地,农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15次,凸显了旱作所的科研影响力。
      有效对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示范基地。旱作所依托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宣传和培训,以“绿色 ”技术标准链支撑产业链。先后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20余个,年示范面积3万余亩;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牧草、油菜、生物绿色防控等新品种、新技术100余项。景县低平原粮食作物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深州前营衡麦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康宏牧业牧草生产基地、饶阳县生防绿色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等一批示范基地,逐步建立了科研、试验、展示、集成、推广“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模式。与枣强县、景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以“品种 技术”为重点,开展节水小麦、粒收玉米、节水技术等品种技术示范,构建节水作物绿色种植模式,打造全程绿色节水高效种植技术应用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当地节水抗旱作物大面积种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旱作所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群众农业生产中技术难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借助人社部专家服务团、三区人才、“三下乡”、科普活动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开展大型现场观摩或培训活动180余场次,技术培训(田间指导)300余场次,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及农民10余万人次,助力打造品牌(企业品牌或区域品牌)15个。2021年秋季遭遇极其罕见的秋涝天气,旱作所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一排双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技术咨询,提出“品种 技术”的综合应对方案,提交技术建议4次,并获省、市级领导批示。出版《小麦促弱转壮技术》旬刊7期,结合生产上的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提出不同阶段的小麦春季管理技术建议,小麦生产平稳度过了抗秋汛、促弱苗、防治病虫害等多个关口,为夏粮再获丰收提供了保障。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农业科技人才是强农兴农的关键,旱作所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培树创新“明星”,破除“论资排辈”,
      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政策,营造有利于科研工作者的良好环境,探索完善骨干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逐步形成“人才兴所”的工作格局。
      目前,旱作所设有小麦育种、玉米育种、棉花育种、谷子育种、特色油料、牧草研究、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抗旱节水性鉴定、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设施蔬菜熊蜂授粉技术等9个创新团队。拥有省级专家人才40名,其中农业农村部节水农业专家1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国家小麦品种审定委员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突贡专家1人,河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市管专家3人,外聘专家10人,包括涉及节水、牧草和智慧农业研究领域的院士4人,并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联系。一年四季,旱作所的科研人员,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试验站,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南繁基地,设计试验、调查取样、观察性状、采集数据、检测品质、基因分析,围绕旱作农业、绿色农业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做出了杰出的科技贡献。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旱作所围绕“结合科研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科研”的党建工作思路,把强化党建、用好党建作为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第一法宝。
      增强理论武装,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提高全体干部职工服务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识。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形成“五个共识”,落实“八个严禁”,履行“四个带头”,倡导“五不说五不做”,深入开展爱岗位、知敬畏、懂感恩、会宽容、尽责任活动,全所形成了团结和谐、友爱友善、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抓牢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泛运用标语、条幅、电子屏、微信群等媒体宣传党史教育、国家安全知识、疫情防控、先进人物事迹等内容,助力主流意识形态的树立,巩固了全体党员干部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制度规范管理,对80余项制度进行了分类梳理,形成了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凡事有人监督的运行监督机制。
      立足新起点,砥砺新征程。旱作所将继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担起“国之大者”使命,践行科技沃田初心,围绕建设“一流研究院所”的奋斗目标,瞄准乡村振兴产业需求和农业科技前沿,开拓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站地图